
  
 冯佃臣,男,博士,教授,硕士生导师,稀土产业学院副院长。近年讲授本科生《材料科学基础》《固态相变原理》《热处理工艺》《金属腐蚀与防护》《金属学与热处理》等课程;研究生《材料理论基础》和《稀土功能材料》课程。近年来,先后主持内蒙古自然基金项目1项,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1项,教改项目2项。参与国际合作项目2项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、内蒙古自然基金项目3项、内蒙古科技大学产学研基金1项。 
 一、学习经历:
 1.1998/09-2002/06,包头钢铁学院,金属材料工程系,学士。
 2.2005/09-2008/06,内蒙古科技大学,金属材料工程系,硕士。
 3.2010/09-2019/01,北京科技大学,新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,博士。
 二、工作经历:
 1.2003/07-2008/10,内蒙古科技大学,金属材料工程系,助教。
 2.2008/10-2014/10,内蒙古科技大学,金属材料工程系,讲师。
 3.2014/10-2022/12,内蒙古科技大学,金属材料工程系,副教授。
 4.2022/12-至   今,内蒙古科技大学,金属材料工程系,教授。
 三、研究领域 
 1. 钢铁材料性能研究 
 主要研究碳钢及合金钢的固态相变,钢铁材料的工艺改性。 
 2.材料腐蚀与防护 
 主要涉及金属材料在各种介质中的腐蚀与防护。 
 3.储氢材料
 主要研究镁基稀土储氢材料电化学和气态性能。
 四、奖励与荣誉
 1.202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“徕卡杯”第十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。
 2.2019年第七届“蔡司·金相学会杯”全国高校大学生金相大赛优秀指导教师;
 3.2018年包头市优秀教师;
 4.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徕卡杯”第七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;
 5.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徕卡杯”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;
 6.201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徕卡杯”第五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;
 7.2016年内蒙古科技大学“光学和电子显微组织图片大赛”二等奖; 
 8.2015年获得内蒙古科技大学师德师风先进个人;
 9.2015年获得内蒙古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;
 10.2015年获得内蒙古科技大学优秀班主任;
 11.2015年获得全国热处理学会热处理学会先进工作者;
 12.2014年获得内蒙古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。 
 五、研究项目 
 近年来,先后参与国际合作项目2项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、内蒙古自然基金项目3项、内蒙古科技大学产学研基金1项。主持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1项,教改项目3项。 
 六.代表性学术成果
 1、代表学术论文 
 [1] Dian-chen Feng,Dong-sheng Zhou,Zhi-yuan Zhao,Ting-ting Zhai,Ze-mingYuan,Hao Sun,Huiping Ren,Yanghuan Zhang. Progress of graphene and loaded transition metals on Mg-based hydrogen storage alloys[J]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, 2021.46(67):33468-33485
 
 [3] 冯佃臣,况家瑾,孙学贤,袁倩,袁泽明,张羊换。FeTi基储氢材料的研究及进展[J].稀有金属,2021,45(03):363~371. (EI)
 [4] 冯佃臣,崔建新,孙学贤,武星富.感应与传统加热低温回火对45钢管组织与性能的影响. 热加工工艺,2019, 48(02):178-181.(核心)
 [5] Feng Dian-chen, Sun Hao,Wang Xi-tao, Zhang Yan-ghuan. Effect of milling duration on hydrogen storage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of ball-milled Ce–Mg–Ni-based alloy powders[J].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, 2018 ,25(7): 746-754.(SCI) 
 [6] Dian-chen FENG,Xi-tao WANG,Yang-huan ZHANG.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a2–xSmxMg16Ni+200wt.%Ni(x=0,0.1,0.2,0.3, 0.4)alloys,Journal of Rare Earths,2017,35(7): 683-689.(EI)
 [7] 冯佃臣,孙昊,王西涛等.铸态La2-xSmxMg16 Ni(x=0-0.4)合金的气态储氢性能,稀有金属.2017,41(6):613-619.(SCI)
 [8] Dian-chen FENG, Hao SUN, Zhong-hui HOU,etal.Highly Ameliorated Gaseous and Electrochemical Hydrogen Storage Kinetics of the Nanocrystalline and Amorphous LaMg12-type Alloys Prepared by Mechanical Milling.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. 2017,24(1):50-58.(SCI)
 [9] 冯佃臣,李涛,王玉峰等.金属热处理工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.中国现代教育装备》,2016,(5):85-86.
 [10]冯佃臣,胡晓燕,李涛等“金属热处理工艺”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.中国电力教育.2014(2):166-167.
 [11] 冯佃臣,杨亮等.含Nb、Y高温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的研究,热加工工艺. 2012,41(6):44-47.(核心) 
 [12] 冯佃臣,宋义全,李涛等.“金属腐蚀与防护”课程教学改革,中国冶金教育. 2013(s1): 55-56. 
 [13] 冯佃臣,宋义全等.X70管线钢在内蒙古土壤中的腐蚀研究,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. 2011,23(1):78-80.(核心) 
 [14] 冯佃臣,邢淑清等.A36钢快速回火实验研究,热加工工艺.2010,39(16):142-143.(核心) 
 [15] 冯佃臣,宋义全等.16Mn钢在内蒙古五地区土壤腐蚀的研究,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.2009,28(1):50-53.
 [16] 冯佃臣,宋义全等.X70管线钢在内蒙古五地区土壤腐蚀的研究,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.2008,20(5):340-342.(核心)
 [17] 冯佃臣, 李涛,霍林桃等.有涂层缺陷的X70管线钢在模拟包头土壤溶液中的腐蚀行为.材料保护.2007,40(9):58-60.(核心)
 [18] 冯佃臣,, 等.苏里格大气田土壤环境中X70钢的腐蚀规律研究.包头钢铁学院学报.2006,25(3):27-31. 
 2、获得发明授权专利 
 [1] 纳米HDDA—EP 互穿聚合物网络体系复合涂料的制备,专利号: ZL201810548312.4,授权时间:2021.6。
 [2]NiMH电池用贮氢电极合金及其制备方法,专利号:ZL201710292074.0,授权时间:2020.5。
 [3]纳米五氟化钕催化REMgTiVNiAlCo基贮氢合金及制备方法,专利号:ZL201710293633.X,授权时间:2019.4。
 [4]燃料电池用氧化镧催化的高容量贮氢合金及其制备方法,专利号:ZL201710697483.9 授权时间:2019.4。
 [5] LaCl3催化的高容量贮氢合金粉末及其制备方法,专利号:ZL201710539275.6,授权时间:2018.11。
 [6] CeO2+MoS2复合催化的燃料电池用高容量贮氢合金及其制备方法, 专利号:ZL201610853845.4, 授权时间:2018.08。
 [7]燃料电池用石墨烯催化的贮氢合金及其制备方法,专利号:ZL201710539282.6,授权时间:2018.11。
 [8]燃料电池用高容量贮氢合金及其制备方法, 专利号:ZL201710538800.2,授权时间:2018.11。
 [9]一种制备铝基合金粉体材料的方法,专利号: ZL 201510572188,授权时间2017.07;
 [10]新型三元催化纳米重稀土储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,专利号:ZL 201410037704,授权时间:2015.10;
 [11])CoS2催化的高容量贮氢合金及其制备方法,专利号:ZL 201410040862,授权时间:2015.09。
 3、出版著作 
 (1)普通高等教育“十四五”规划教材《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》刘宗昌,冯佃臣,李涛等编著,冶金工业出版社,2022年6月。
 (2)普通高等教育“十三五”规划教材《金属材料工程概论》(第二版)刘宗昌,任慧平,冯佃臣等编著,冶金工业出版社,2018年1月。
 (3)材料科学与工程著作系列《合金钢显微组织识别》,刘宗昌、李一鸣、冯佃臣等著。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7年2月;
 (4)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《金属热处理工艺》,刘宗昌、冯佃臣主编。冶金工业出版社,2015年8月;
 (5)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《工程材料》,副主编。化学工业出版社,2013年2月;
 (6)《冶金厂热处理技术》,刘宗昌,李慧琴,冯佃臣,等编著。冶金工业出版社,2010年7月;
 (7)《金属学及热处理》, 参编。化学工业出版社, 2008年8月。